作为曾经的单车之城,广州4家共享单车提供商正在以快速的投放量“跑马圈地”,去年广州市内共投放了近30万辆共享单车。
在这场“卡位大战”中,单车产能是关键,为了快速生产共享单车,智能机器人也火速上线。在广州黄埔开发区,生产小鸣单车的广州凯路仕集团工厂的机器人正在加班加点地工作。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凯路仕在2016年末投入3000多万元从广州中设机器人智能装备公司购买了自动化焊接机器人,加上原有的自动喷涂、编轮等智能机器人,实现日产2万辆的能力,效率达到业界高峰。
近年来,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地的工厂里,机器人的身影越来越普遍。而广州除了火热的共享单车智能机器人生产线,智能机器人已进入了汽车制造、纺织、食品、精密仪器、军工等领域。机器人,这颗镶嵌在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在广州掀起了产业化的热潮,同时广州智能制造产业正在迅速走上快车道。不久前,广州市政府在美国举办2017年《财富》论坛推荐会透露,去年广州智能机器人生产量在全国已排名第二。
●南方日报记者 刘茜 傅鹏
机器人节约了70%的人力
全铝车身、加厚车架、实心轮胎、齿轮传导、扫码即开的智能锁、嵌入芯片……在广州开发区凯路仕工厂车间里,一条条机器人生产线正在不停地生产着蓝色的小鸣单车。
由于每天出产的小鸣单车数量众多,从工厂生产出来后就占据了厂区所有的空地,连绿化地也不放过。据了解,现在小鸣单车是凯路仕工厂产能的主力。
凯路仕副总经理曾新辉说,这些小鸣单车都是经过测试合格的产品,投放到街头后,用户就能直接开锁骑走。“在采用自动化焊接机器人后,配合已有的10条组装线,现在工厂每天产能都保持在1万多辆。有时投放量大,工人加班加点,一天产能可以高达2万辆以上。”
据曾新辉介绍,凯路仕共购入120台焊接机器人生产线,专供小鸣单车的钢车架使用。现在的焊接机器人一天可以焊接300个车架,整条生产线1.5个小时可以生产出800—1000个车架组。以往全人工生产,一天只能焊接1000个车架组,自动化生产优势明显。
自动化生产线旁的工人主要职责是将组件安装到模具上,让机械臂焊接。与以前相比,节约了70%的人力。
目前小鸣单车已经在广州、上海、深圳、杭州、无锡、汕头6个城市实现投放。曾新辉预计,今年凯路仕工厂要生产小鸣单车400万辆。
据曾新辉介绍,小鸣单车的生产都是按照欧盟EN标准进行。而共享单车要长时间经受风吹日晒和雨淋,所以小鸣单车的生产要求提升为欧盟标准的1.5倍,这样才经得起用户的“折腾”。
小鸣单车创始人兼董事长邓永豪就是拥有广州自行车品牌凯路仕的老板,工厂就设在广州开发区,零配件供应商也大多在广州。进入2017年,作为新三板上市公司,凯路仕拟融资2.45亿元,主要用于发展柬埔寨工厂和小鸣单车产品。今年小鸣单车400万辆的目标占据凯路仕产能的大头。
“400万辆放在任何一个自行车品牌来说,都是一个超高的数字,不上机器人生产线,靠人工是不可能的。”凯路仕工厂机器人生产线提供商广州中设机器人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鑫渲认为,共享单车作为“互联网+物联网”模式,也为制造业开启了一扇窗,那就是广泛地使用智能机器人。
为了占领市场,多家共享单车公司都掀起了“卡位大战”,谁能够将更多单车投放到街区,让市民更容易地取车使用,就能在这场大战中抢先一步,这加快了上智能机器人生产线的步伐。
据媒体报道,今年大年初四,富士康衡阳工业园就提前开工,为摩拜赶制单车订单。摩拜华南区总经理赵剑平告诉记者:“我们在广州创造了78天投放10万辆单车的纪录,这是整个中国自行车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如果代工厂不用智能机器人生产线根本就办不到。”
“智能制造+”带动产业升级
小鸣单车CEO陈宇莹认为,共享单车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产物,很多部件正向智能化迈进,智能制造必不可少。
她举例说,一扫即开的智能锁是单车的核心部件。扫码解锁、关锁结账,那么这个小小的车锁不仅能够用于锁车,同时还肩负着定位、计时、无线传输等多个功能。在她看来,这些与传统单车迥然不同的功能促使制造商不断实现智能制造的技术进步。
3月10日,由小鸣单车研发的广州增城区共享单车虚拟车桩正式运营。据了解,该技术实现了手机App、单车智能锁、停车区域的传感器三点联动,可以有效引导单车停放在城市的规定区域内。
邓永豪表示,这项虚拟车桩技术研发半年产生,已申请了10多项专利。生产流程是典型智能制造。
其实,以“智能制造+”的方式改造传统产业不仅是单车制造。在广州中设,记者还看到该公司为广东温氏集团生产的养猪栏机器人智能生产线、明华集团炸药装配机器人生产线……
“这几年,很多传统行业借助‘智能制造+’实现了快速升级,重新洗牌。”李鑫渲认为。
去年,广州中设还帮助广东南牧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共同研发打造了全球首条养猪装备全自动化生产线。整条生产线总投资金额为3000万元,由物料到成品全程自动化生产,实现无人作业,每年可加工生产养猪栏架设备10万套,能满足200万头猪苗上市规模的种猪场栏架配套,年生产总值可达1亿元。除了农业,广州中设已为汽车、家电、物流、医药、食品、五金等行业提供了机器换人整体解决方案服务。
李鑫渲告诉记者,去年公司订单最多的机器人生产线是剥鱼虾机器人生产线,一条生产线四五个机器人就可替代200多名工人,且效率提高70%。
广州机器人产业走上快车道
广州中设仅是广州智能机器人产业中一个普通的企业。作为广州“智造一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2016年共集聚75家智能装备企业及机器人企业,总产值达到110亿元,占全市智能装备产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多年保持16%的复合增长率,其中机器人产值占全区智能装备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如今该区形成了从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整机再到下游应用集成的智能装备完整产业链条,这些企业形成了机器人系统集成的强大“军团”。在本体及零部件制造环节,该区工业机器人本体产能规模位列全国第一,其中广州数控系列产品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跻身世界前三,是国内最大的机床数控研发和生产企业,也是全国机器人行业龙头。在下游系统集成环节,瑞松科技、明珞汽车装备、达意隆、佳研、松兴等声名远扬。
瑞松科技自主研发生产的“SCARA机器人”的运动精度目前与国际品牌的机器人标准已经实现同步化,并进入了小批量生产阶段。而瑞松科技的机器人关键部件,已出口到技术门槛很高的欧盟,德国工业联合集团更是每年以订单形式集中采购瑞松科技机器人外部轴,为其属下的制造业企业提供装备配套。
在检验检测环节,黄埔区是全国首个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CVC威凯)等5家企业主导了行业国际标准的制定;广州北斗导航技术有限公司是华南最大的北斗系统研发应用企业。在研发设计环节,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个中国与以色列合作打造的机器人研究院等“国字号”研究院进驻。库卡、发那科等全球机器人巨头先后落户,形成了国际接轨、国内先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目前,广东省八大机器人技术支撑平台有3个设立在黄埔区: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广州)、中以机器人研究院。
暨南大学机器人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柳宁告诉记者,随着富士康在增城增城的投产,广州的智能制造还将在增城崛起呈现“双核”趋动态势。“富士康显示器都是智能化的生产,这些生产线的生产商会聚积在增城,这样的配套成本会最小。”
柳宁认为,去年广州推出《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明确将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规划到2025年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建成珠三角乃至全国智能装备关键设备、技术供应和研发创新中心。增城也将成为广州智能制造产业一个新的增长点。
在他看来,来自黄埔、增城的机器人,好比智造研发的“心脏”,正将新的血液马不停蹄地泵入珠三角乃至全国制造业的毛细血管中。